查看原文
其他

因为林黛玉的死因,他的医路“开挂”了……

辣酱 医学界 2021-12-24
编者按:今年,中国医师的仁心和力量,在与新冠病毒的搏斗中充分展示出来,有的医师付出努力,有的医师献出生命,也有许多年轻人因此燃起学医热情。2020年819中国医师节,《医学界》打造了"医学界青年医生”报道计划,充分展示青年医生群体的风采,记录他们的梦想、行动与思考。
本期我们邀请到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孔令秋博士,一起来听听这个“开挂”医生的精彩人生……

孔令秋被认为是一个医路“开挂”的人,这要从他与葛均波院士的“巧遇”说起。
 
那天恰好是世界肺动脉高压日,一群医生在群里讨论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症状,葛院士突然抛出一个问题——他认为先前对于林黛玉死于“肺结核”的结论靠不住,肺动脉高压更常见,可能性更高。
 
孔令秋随即在群里跟帖留言,恰好与葛院士的想法不谋而合,葛院士笑称:“这才是一个《红楼梦》看过5、6遍的心内科医生得出的结论。“
 
这次群聊,让孔令秋在葛院士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 
此后孔令秋经常在微信群参加病例讨论,并在多个医学专业媒体发表关于医学的见解和科普知识……这种勤奋,最终促成了一场「伯乐」与「千里马」般的相遇。
 
2017年,在东北的一次学术会议上,孔令秋和葛院士终于“网友相见”,葛院士当即邀请孔令秋来复旦大学读博士。
 
就这样,令人羡慕的“院士钦点”读博机会来了。
 
 孔令秋与葛均波院士合影

很多人认为孔令秋很幸运,对此他不否认,“确实有机缘巧合的成分在,但背后是有一些必然的。”
 
8月的一个周末,借着来上海上班的机会,孔令秋接受了《医学界》的专访。
 
眼前的孔令秋,瘦瘦高高,皮肤略黑,戴着眼镜,他看起来有些疲倦,但说到工作时,眼中有“光”。在近2个小时内,他回顾了自己的从医之路,揭秘了『幸运儿』背后的故事——
 

为何学医?又为何被“转专业”?


当初从医的原因是什么?

孔令秋说,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些经历,影响了自己的选择吧。
 
小时候因为调皮,他时常会将自己弄伤,需要去医院处理,成为了医院的小常客,正因如此,他对医院的恐惧也与日俱增。
 
当时,孔令秋想:如果自己能成为医生,可能就不会那么害怕医院了。
 
 
孔令秋儿时照片

这一决定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。家里没人学医,一切要靠他自己。
 
高考填报考院校的时候,孔令秋的所有志愿都填了医学院,顺理成章成为了一个临床医生。到了读研,他开始师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唐红教授学习心脏超声。
 
孔令秋在下乡支援时留影

“尽管专业方向上是心脏超声,但我一直觉得我就是一个心内科医生。”他说。
 
毕业后,师兄师姐们都没继续从事心脏超声的工作,但孔令秋却觉得,心脏超声对他的帮助非常大,像他的另一双眼睛,对了解心脏的解剖功能结构等非常有帮助。所以,孔令秋一直坚持着在做心脏超声。
 
但是毕业后要找工作,“如果要在心内科待下去,还是得接触一些介入知识才行。”这是孔令秋开始学习冠脉介入和电生理的最初原因。
 
当时在医院有很多冠脉医生,但没人去做电生理。而他的心脏介入入门,是从电生理开始的。
 
但是,包括孔令秋所在的医院,冠脉介入治疗的手术量远大于电生理,因此,在科室内部安排的“支援”换岗下,孔令秋从电生理界“客串”去做冠脉介入。
 
正是这个“客串”的过程,让孔令秋发现,他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上都更适合去做冠脉。因为有心脏超声学习的基础,他对于心脏解剖的基础内容功底扎实。正如他自己说的:“其实从电生理转到介入,并没有太大的难度,只是手术操作内容不一样而已。”
 
对孔令秋而言,他觉得有难度的点在于对自己的职业定位:“有些人觉得自己就是冠脉医生,会给自己定位。但就我自己而言,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心脏内科的医生,不要太纠结自己的方向,多一份技能、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到患者,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有利的。”

成都上海两地跑,压力和竞争如影随形

后来,孔令秋遇到了葛均波院士。当他接到葛院士亲自邀请他来上海读博士的电话时,他用一个词形容了当时的心情:高兴惨了!
 
从接到葛院士电话到孔令秋正式成为中山医院的博士生,一共就花了2天时间。孔令秋说:当时我博士都还没报考,报名通道已经关闭、招生工作第二天就要结束了。
 
时间紧迫,葛院士找到中山医院的院长樊嘉院士,两人一起出面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说明情况。
 
第2天上午,孔令秋便坐上了前往中山医院递交材料和参加面试的飞机。
 
谈到自己的导师葛院士,孔令秋说:我们有共同的爱好,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很相似,能成为师徒关系并不完全是因为“幸运”。
 
当然,看似“顺风顺水,光鲜亮丽”的背后,总是有很多心酸。
 
当时大学刚毕业的时候,他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,一度因为找不到一份好工作非常痛苦。但到了硕士阶段,在其他同学出去旅行、休假的时候,孔令秋选择一个人钻研临床知识、收集精彩病例。
 
硕士毕业时,差距就出来了。
 
他说,其实看着别人很轻松自己那么艰辛的时候,确实难。特别是付出和收获不匹配时,总会萌生放弃的念头。“尤其是看门诊的时候很具有挑战性,一个下午50个病人,有些病人对你提的诊治不理解、不相信,还会投诉你。”
 
那时候就会想,如果停下来不当医生的话,能去干啥?
 
目前,孔令秋已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,同时因为是在读博士,也在中山医院跟随葛均波院士和马剑英教授参加心脏介入工作。这段学习经历,大大更新了他对心脏介入手术的理解,扩宽了视野。
 
 
 孔令秋手术时留影

这对于年纪轻轻的他来说,两家医院都要兼顾压力不小,一方面要顾好成都医院里的病人诊治,另一份要做好中山医院的科研任务,他并不如表面看起来的那么轻松。
 
孔令秋坦言,“来一趟上海一来一回就是2-3天时间,对于我的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人,病情可能已经发生变化,想到这我都会很急。不光是我自己,病人看不到主治医师内心会更急,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。”
 
再者,中山医院不缺人才,要想在这个平台上能比别人多一些进步,必须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,压力可想而知。
 
孔令秋在中山医院时,每周都会抽出两天跟着老师们去导管室学习。而且每个手术日,他都是导管室最后一个下班,经常因为收集病例加班到凌晨三点。
 
他说:“很多人可能觉得读博士发个文章,凑合着毕业拿个文凭就好了。但我不这样想,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,多学一些手术策略及术中操作,多学会点东西,才是读博士最大的收获。”

一年最少做3000张PPT,

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


让孔令秋更忙的,还有那些精美的病例、课程PPT制作:“我现在每年要做80~100个课件,每一套40张左右,一年最少要做3000多张。”
 
虽然耗时很多,让他都吐槽自己像个“毫无感情的PPT加工机器人”,但这是他从在华西读硕士起保持的习惯。从那时起,每当孔令秋遇到自己诊断、治疗过的有意思的病例时,他会把患者的造影、超声、心电图等资料保留得非常完整。

 
 孔令秋在讲课时的照片

在他眼中是年轻医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,在收集、分析,或汇报病例时,医生们会把自己的临床思路或相关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性回顾。
 
这个整理的习惯,也是促使孔令秋开设个人公众号“孔较瘦”的原因。时至今日,“孔较瘦”已经是心血管科医生人手必备的“网红”公众号,孔教授也算是个“著名心内科大夫”了。
 
对于个人公众号的创建,孔令秋坦言其实自己对网络和新生事物比较迟钝,2015年他才有了微信,为了把自己写过的病例分享归整到一起,这才申请了一个公众号。
 
从自己整理到分享经验,公众号创立4年以来,孔令秋的推文也从一开始的单纯病例分享,变成了包含病例分析和经验分享的“干货满满”的PPT。
 
现在,每当和学生讲课、查房时,孔令秋就把公众号里相关的PPT转发到群里,供学生们参考学习。而这种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模式,在他的公众号上吸引了十余万医生收藏关注,更有医院科室定期集体学习他制作的PPT。
 
 孔令秋与学生在一起

即便如此,他依旧觉得自己还有欠缺。

我还是个刚到60分的医生!

作为葛院士的学生,优秀是必然的。但问到作为一个医生,满分100,给自己打几分?
 
他说:“我可能只能打60分。”
 
“如果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心内科大夫,我打的分会多一些。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医生,我的科研能力还有所欠缺。”
 
专家简介
孔令秋  医学博士
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 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专委会常委、中国医促会健康医疗与大数据分会委员、中国医促会心血管预防与治疗青年委员会常委、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、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、四川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青年委员、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、四川省老年医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、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冠心病专委会委员、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、BMJ Case Reports、《中华高血压杂志》、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》等期刊审稿人。


孔令秋坦言,他觉得自己从勤奋程度、知识面开拓上一直做得不错,但还有上升空间。但在中国做一个医生,不仅需要你有精湛的医术,同时也需要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。
 
“想要未来有更大的发展,必须两条腿一起走,单纯做一个纯粹的心内科大夫,你的两条腿是缺了一条腿的。”孔令秋说。
 
孔令秋最后提出了这样的期望:未来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看到,专科医生的制度改革在我们这一代人实现,让医生的工作能够变得更加纯粹,把更多的精力腾出来,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



快问快答

小编

你觉得一个好医生是什么样的?


孔令秋
不仅要医术好,还要有人情味。现在很多医生可能过于技术派,医生和病人之间最大的距离不是生与死,而是当你站在病人床边时,你只看到了他的病,没有看到他的人。



小编

平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?


孔令秋
看书。读书不只是调节方式,也是我为自己“退休”后准备的爱好。



小编

那最喜欢的书是什么?


孔令秋
《红楼梦》。年纪大了很难再去找到一本可以“看一辈子”的书,那些从小就非常喜欢的书,确实是“经典之作”。



小编

喜欢的书,有多收藏几个版本吗?


孔令秋

当然,我家里有二十多个不同版本的《红楼梦》,光手抄本就有7、8本。

  

孔令秋的书房一角 

小编

如果你有一天不想做医生了,会想做些什么?


孔令秋

可以来《医学界》做小编啊~


小编

你对青年医生有什么建议?


孔令秋
临床经验不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可以传输给你,自己的积累才是关键所在。如果你发现一个特别好的病例,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尤其是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临床表现,一定要想到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,尽可能的把病因找到。

 



首发: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受访专家:孔令秋医学博士
作者:辣酱
校对:臧恒佳
责辑:董小雯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即可报名~      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